
家和万事兴
2015年11月21日下午1点半万达艾美酒店,在好朋友的特意留票下,我有幸再次聆听了于丹教授的文化讲座--家和万事兴,于丹教授娓娓道来,博古论今,讲述了中国文化的根性和中国人必须了解的底线。由于于丹教授表达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用草书奋笔疾书,因才疏学浅,有些地方还是理解不够深入,但力求尽可能还原于丹教授的讲座内容,讲座如下:
最近10天的话题,反恐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如果巴黎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马里人质,清晰的出现三个中国人的名字,是否每人都应该关注,原来恐怖已离我们越来越近,世界不是一个孤岛,恐怖是针对我们每个人的。向前,追溯到很早之前,美国在埃及,在叙利亚,在中东设兵,美国一直以他的美国真理、美国精神介入,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过分强调一元性,导致目前的冲突,返归到中国的文明,中国不是一神论,它是儒教、道教、佛教的合一,是多元的结构,崇尚社会与自然,社会与自我内心的关系,追寻的是人与人内心的法则。
伊斯兰教讲究强制性,但是佛家,道教,是从天地中找到人心,佛家不具备强制性,众心向佛都是自愿的,烧香拜佛也是发自内心,内在的、自主的行为,讲究心中的彻骨。不会有本能的邪念,要从本质上来压制,靠觉悟见我心。
中华文化是带我回家,注重根的意义,目前除了中国文化外,非洲文化正在兴起,成为世界第八大文化,也讲究一体多元的去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现在好多网络利器,看到别人的状态,所以认为自己不够好,源于攀比,其实真正的应该以逻辑为起点,不拼父母,家对中国人来说,是伦理,是信仰,尽孝道,重门风。
于丹母亲是青岛人,这次是相当于见家乡的父老乡亲,前几年来青岛感觉这里非常有生活,非常淳朴的地方,夏天到处可见用啤酒袋装啤酒,街头吃蛤蜊,畅谈人生的淳朴场景,但是目前东海路的大气,五四广场、奥帆基地的秀美,与之前的老青岛已有天壤之别,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是否还像几十年前那么浓呢?
其实,伦理上已经开始渐渐淡漠,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但现在,最先瓦解的淡漠就是从家中先开始瓦解,很多独生子女和父母做什么事情之前先谈条件,要生二胎,大孩子和父母也谈诸多附加条件,这件事情就非常发人深省,不接受自己的弟弟妹妹出生,孩子的这种排他性,想独自垄断家庭的爱,家庭的财富,不懂得分享,永远都是我最大,其实,要知道,奉献永远比索取更光荣。
社会的修复,要从家里开始。小富即安,不求富贵,不求奢侈,有安、有宁,(说文解字)家中有女就是安,家中有人便是宁。女性如何看待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从中国的汉字可以看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家”字上方首先是个“宀”,那是一个安家的地方。家如何得以安定?安字就是“宀”下面有女人,有女人,家才得以安定。过去总说,女人的解放要走出家门,但前提是先管好家里的事情,是在安好一个家,安好心之后才能走出去。现在,城乡一体化是国家政策,城镇化已超过一半,我们以为农耕文明是要被抛弃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农耕文明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有伦理基础。
我们如何在都市化进程中既获得城市文明,又不丧失农耕文明的伦理?如果不从理念上构建,就不能真正让家幸福起来。其实中国人的根基在伦理之中,在家庭之中,而西方是人向神的致意。比如一杯水被不小心碰倒,中国人的第一反应会说:“ 哦,我的妈呀!”但是西方人会说:“Oh, my god!”东西方的不同可以从约定俗成的习惯中表现出来。中国人惊慌失措时最常喊的是“我的天呀!”或者“我的妈呀!”喊天,说明中国人信天理,天理昭昭,人在做,天在看;喊妈,说明中国人信伦理,认为做事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门风。信天理和信伦理,是我们社会进化到任何程度都要守住的底线,是我们的价值、民族伦理的底线。
能否守住门风,家里的部分主要承担在母亲身上,古有孟母三迁,最终选好家的位置,必须是在知书达理的人旁边住,古代男人建功在朝廷,女人建功在家庭,操持家务,目前很多当代职业女性,懂得识文断字,但是真正能做到通情达理了吗?有一个妈妈很兴奋的表扬自己的孩子,和邻居说一个新的发现“我儿子才三岁,今天已经会说谎了,你看我儿子多聪明啊”,一个黑色谎言,不是白色谎言,但是无论任何谎言,作为妈妈都应该及时去纠正,而不是认为谎言是孩子聪明伶俐的表现,这个价值观本身就是错误的,又怎么正确引导一个孩子健康长大呢?
现在人都说,一个家庭压力很大,其实很多忧虑的本源,是因为一个伪命题的焦虑,比如,一个6个月的孩子已经开始学英语了,自己的国语还没有开始学,就开始学英语,别人问她,为什么学这么早,她强调,其实一点不早,邻居家的胎教里就开始学英文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一个生命还没有选择自由的时候,就要背负这么多的责任,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他即使成为了学习尖子,内心又是怎么的呢。有一个事例,非常发人深思。在一次小学生出游活动中,一个小班长和一个坏学生被编制一个寝室里,好学生非常反对,和老师提出不能接受和坏孩子住在一起,会影响自己,老师安慰他,没有接受班长的请求,这时候这个班长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径直走上前,从楼上跳了下去,对生命毫无敬畏和珍惜,让人吃惊。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个评价体系,不要总是说邻居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把全世界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去做对比,把别人的优点无限放大,自己的孩子听了一定会自卑,另外,好的孩子也不能一直宠溺,让妄自尊大到了嚣张的地步,稍有不满,就走到了极端的地步。
下面的部分主要讲讲女性话题,古时候女人在家操持家里大小事务,今天,女性走出家庭,是要管好家室后优雅走出,而不是纠结于家庭和事业的选择。我们都知道管理学的“木桶理论”,短板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如果一个女性,人际交往能力强,事业有成,但家庭不和睦,那么很难说她是幸福的。人往往会给自己的长板上加分,而不去补充自己的短板,即“损不足而益有余”。真正明智的人,不会做“损不足而益有余”的事。我眼中的成功女士,是每一项都不低于60 分。能否守住短板,意味着家庭能不能成为我们的大后方。我们常说男人的后院不能起火,其实女人的后院更不能起火。
如果家庭不能和美,社会也会颠覆今日的幸福。我们说“男人如山,女人如水。”男人要像山一样,完成道义的坚守,女人要像水一样,以智慧、婉转带给世界柔美清新。
今天的女性如何认识自我一个美好的女人,最重要的前提是,不唠叨、不抱怨。我国有句古话叫“任劳任怨”,但是很多很有能力的女性却任劳不任怨,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却因为自己的唠叨,把很多人都吓跑了。其实,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宁可不干也不要唠叨。唠叨就像空气里弥漫着腐烂的水果味道。看不到腐烂源,但总带给人不悦的情绪。
女人的正能量在哪里?首先从接受开始,接受自己,接受生活。生活的常态是不如意。当一个人唠叨时,已经失去了修复这件事情的最佳时间。第一步,人要在第一时间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和生活;第二步,尽全力让自己完美起来,努力改变;第三步,实在无法改变的就选择遗忘。
女人如何认识自我呢,就是不要被伪命题绑住。大家回家用白纸列出十件困扰你的事情,你会发现,至少有六七件要么没发生,要么与你关系不大。什么是伪命题,比如,“ 当你的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时,如何取舍?”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取舍关系,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角色,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二者关系并非非此即彼。
我们今天正在失去中国女性的优雅,有媒体人问“中国工作节奏这么快,中国女人如何优雅?”优雅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节奏的紧张,而是内心状态的忧虑。只要能够忙而不乱,有秩序就可以优雅。可以快,不要急;可以忙,不要乱。这一切都是可以平衡的。
女人要学习优雅而坚决地说:“ 不!”。 女人是容易优柔寡断,所以需要克服,如果你不愿意就说“不”,并告诉对方理由,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的。不要让男人猜你的心思。一个做自我的女人是会被尊敬的。女人在自我反省成长过程中,要懂科学,懂艺术。应该终其一生保持对科学和艺术的学习。很多恐慌来自无知。科学可以避免无知,无知会导致恐慌。一个女人保持一点艺术气质是很重要的,能静静地弹琴、或作画、或读一读诗词,这是比空气清新剂更柔和的氛围。
女人的行动是可以改变社会的,这个社会不可思议的奇迹往往来自女人。其实并非每个女人都要做到像居里夫人、希拉里那样才对社会有贡献,如果能够让一个家庭和谐,每个家庭联系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的和谐。
女性如何完成与下一代的共同成长中国人注重家教和门风。这个家的家长如何,可以从她的孩子身上看出来。门风,是一个家里的规矩。孔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时行有余力最后才去读书,现在我们先是毫无余力的时候去读书,从3 岁到 30 岁。是不是都走反了?
如今,我们正在失去“拉扯孩子”的概念。独生子女都是被供奉着长大的,失去了“入则孝,出则悌”的门风。两个独生子女谈恋爱,吵架的时候女方说“我爸从来不对我如此”,男方会说“我妈还不对我这样呢!”。 独生子女没有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陪着他们长大的是父母。
作为母亲,能否以自己的家教门风给这个民族一个交代,你教的是一个孩子,但所有的孩子连起来,就是这个民族的未来。中国缺少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价值教育。妈妈要管价值教育,这件事情不是花钱上补习班就能得到的。
古训“家和万事兴”是对自己的认知,对家庭的承诺,对社会的贡献。女性要以柔和的力量,撑起自己的半边天,而不是争夺男人的半边天。不能只关注天的份额,而是要关注这半边天下的土地耕种得如何。所以管好家里的事,再往外走,才是对的。
追本溯源,女性要管好自己的身心,跟着自己孩子共同成长,孝敬老人,完成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融合。我们是把自己活成窄窄的小溪还是宽阔的大海,都是自己决定的。要博大、宁静和柔软,就必须宽广。我认为“宽容”是先宽而后容。多一点喜悦,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行动,少一点言辞;多传递正能量,从爱家人到爱社会。接受自己,关爱家人,每个母亲的力量都在塑造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再说下男方,古时候父亲、爷爷是给家里立规矩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的父亲除了孩子没有学习好,打孩子一顿,也没有具体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什么是标准,所以家族是门风的坍塌,也是最大的失守。
自古以来,就有林则徐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到后来的陈毅家书,中国是礼仪之邦,如果建立,如何修复,在家里这个地方首先不能断。
自古,讲究不跟君子斗名(君子把名节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不跟小人斗利(小人把利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不跟天地斗巧(不要说人定胜天,对天地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过分的去开发大自然),人应该顺延自然,道法自然。
现在,犹太人已经不多了,但是犹太人为什么这么优秀,直到去了一趟以色列,才真正体会,这个民族是把民族的信念放在每个人的肩膀上,他们每周五的三点就下班,家人提前把饭菜做好,太阳一下山,就不能劳动了,连电梯都全部停运,这时候,人要做三件事:1读圣经2和家人在一起3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这一天也叫作安息日,在家中读书,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66本书,书是一个人灵魂的滋养,所以说,不能太沉迷于物质,沉浸太久,就和家人疏离,要重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家是建立价值底线的地方,仁义礼智信就是底线,在家处理两两关系,有人说,自从有了孙子自己就当上了孙子,所有的好吃的都先让孙子吃,所有的劳动都是大人干,孩子袖手旁观,大人用自己的勤恳为孩子创造条件,但是社会哪能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呢,当了社会必然接受不了,要摔跟头,古人这个“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才是子,不能颠倒,让孩子学好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买单。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融合为目的,不能以分离为目的,重视家庭,重视以人为本。
现在朋友圈盛行,大家每天捧着手机,忙着给别人点赞,顾得上和同桌的家人说说话、聊聊家常吗?家里人情淡薄,越来沟通越少,其实,人,都应该做一个安分的人,要低成本的付出,不是最好的化妆品,最奢侈的衣服,最高昂的教育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做人朴素一点,平和一点,低成本的付出,才是最自信的。
古时候,有个锦心绣口的娘子叫云娘,她家里很穷苦,没有什么好的装饰品来打造特别高档的家庭环境,但是她用工笔画远山,用石头作盆景,开装饰家里的点点滴滴,上午尽心制作,下午有了西晒,就用屏风挡在西边,继续劳作,晚上陪丈夫喝茶,其实只有粗茶没有好的茶叶,她就用纱布把粗茶络掉,每天朝霞未起,露珠未干的时候,采好荷叶,用荷叶包着茶叶,三天之后,如此这般,粗茶就有荷香了,一个60平米的小房子,可以养很多花草,充分的利用空间,一家人都喜欢喝茶赏花,每天喝茶的时候讲究茶道,家里是应该有一些仪式感的,流光都在茶里,生活过得活色生香,让老公每天带着憧憬回家,这种低成本的付出,不是更加美妙吗?在家品茶,出门登高,要经常享受和家人一起出行的快乐,其实,群山四季都有表情,春山如笑,春天百花争艳,山上如笑脸绽放,夏山如怒,夏季的群山如怒放,秋山如妆,仿佛美人在梳妆,冬山如睡,沉睡过后等待来年的再次绽放。
家里是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地方,不需要声色俱厉,不需要板着面孔,只要有心,家里就是最美的地方。
张 帆
中冶置业(青岛)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86-532-83107901 传真:+86-532-8310790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青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10019236号